1 . 取材
取材的好坏,直接影响切片的质量。医生在取材时,首先要有一把锋利的取材刀,在切割组织时要避免取材刀来回拖拉,切取的组织块厚薄要均匀,一般厚度以0.2 ~0.3cm 为适,较容易发脆的组织如甲状腺、肝脏、血块、淋巴结、大块癌组织等可适当厚一点,而脂肪组织、肺组织、纤维性肿瘤、平滑肌瘤等致密的或试剂不易渗入的组织应取薄一些;淋巴结应修掉两侧球冠,并尽量剔除周围的脂肪组织。在取材中还应十分注意组织内是否有缝线或骨组织,如碰到不可避免的钙化组织,应与技术室讲明,在切取纤维组织、肌肉组织、胃肠道时,应注意纤维及肌肉的走向,取材时尽可能按与纤维平行走向切取为佳。
2 . 固定
固定是技术室工作的***步,也是在整个制片过程中无法补救的一步。所谓“固定”,就是组织离体后,用各种办法使其细胞内的物质尽量接近其生活状态时的形态结构和位置的过程。固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组织细胞自溶与***,防止了细胞内的酶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使细胞内的各种成分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或酶类转变为不溶性物质,以保持原有的结构与生活时相仿。另外,组织固定后,均呈一定的硬化状态,增加组织韧性,而且不易变形,有利于以后的组织处理。所以组织一旦离体必需及时固定,固定液的量应为组织的5 倍。固定的关键主要与固定的及时性、固定液的选择、固定液的浓度、固定的温度和时间有关。***常用的固定液为10%***。笔者认为,10%***由于受到***的质量、使用时的挥发和取材时带入的水分影响,浓度被降低致组织固定不足,而高浓度的***,降低了对组织的穿透性,形成周围固定好而中央固定不到的现象。通过实践,本人认为以酸性12~15%的******佳。大标本(2cm 厚)一般需要6~12个小时,小标本一般需要3~6 个小时;当室温低18℃时,可在37℃以下的温箱内加温4~6 个小时。由于HE 染色***佳着色PH为3.5~4.5, 中性***对苏木素染色有一定影响,细胞核容易发灰,核染色质不佳。
所以, 尽管中性***对抗原有很好的保存作用,但酸性***对绝大多数抗原来说也有很好的保存作用,所以在没有特别处理的情况下常规HE 用12~15%酸性***也可以(每100毫升12~15%***液内加5毫升冰醋酸)。骨髓、结缔组织固定以Bouin 液为佳,经Bouin 液固定后的组织必须流水冲洗4 小时以上。有条件的单位可根据不同要求选用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固定液;少数单位还可建立组织冷冻库,以便适应各种特殊的处理要求。
3. 水洗
固定后水洗(10~20 分钟),通常被很多人所忽视,而水洗不彻底,容易造成脱片和染色不鲜艳。对需做免疫组织化学的组织,更不应当忽视。***不利于组织块内抗原的保存。
4 . 脱水和透明
所谓脱水就是利用脱水剂将组织内的水分置换出来,以利于有机溶剂的渗入,这一过程称为脱水。脱水是否彻底,直接关系到组织是否能充分透明,而脱水过度(原因是组织在纯酒精内时间过久,发生组织质地发生变化)容易造成组织发脆。造成组织发脆的原因还有加温(温度超过 35℃)、脱水剂内加有丙酮、浸蜡用的石蜡中二甲苯过多等等。一般我们总认为组织发脆跟高浓度酒精有关,而忽视了与低浓度的酒精关系,其实低浓度的酒精具有强大的穿透力,比纯酒精更容易渗透到组织块内部使之脱水,组织如果在低浓度酒精里充分脱水,在高浓度酒精里只需脱去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之间的水份,因此,仅需短时间就可完成,如果这时不缩短纯酒精的时间,便会引起组织发脆;如果脱水时加温,使用丙酮,还可引起组织收缩,并影响免疫组织化学的标记。为了使石蜡浸入到组织块内,必须经过一种既能与脱水剂混合,又能与石蜡相溶的媒介物质,这个过程称透明。目前***好的透明剂是二甲苯。很多人认为二甲苯极容易使组织发脆,这个观点很片面,在常温下,如果不是时间过长(超过24 小时以上)二甲苯并不会引起组织过份发脆,相反会使某些组织结构比较质韧的组织:比如子宫肌瘤等相当好),但是当二甲苯温度超过 35℃以后,极易引起组织发脆。所以本人认为,大小标本***好分开脱水,一般情况下,大标本脱水时间(室温18℃)以80%酒精2 小时、95%酒精(2道)各1个半小时至2 小时、纯酒精(3道)各1个半小时至2 小时,二甲苯(2道)各30-60 分钟为宜;小标本脱水时间应相应缩短。脱水时间长短,与室温高低有密切的相关。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室温在12~15℃时,可作为一个临界温度范围。当室温高于此温度范围时,组织容易脱水,可适当缩短脱水时间;而室温低于该温度范围时,应适当延长脱水时间(如能保证在一个恒定的温度下***佳)。更换试剂,应以量为基础,定量更换,不能等到切片不好时再去更换。否则,至少会有2~3批组织切片不好。根据我科经验,如试剂用量为500ml,每500个蜡块更换一次为宜。
5. 浸蜡
组织透明后,在熔化的石蜡内浸渍的过程称为浸蜡。用其他浸透剂(如火棉胶、明胶等)渗入组织内部的过程可称为浸透或透入。浸蜡温度过高(超过 60℃),在蜡内加入二甲苯蜡或由于透明时带进的二甲苯过多,都会导致组织发硬,还会使组织内的抗原受到破坏;所以作者主张浸蜡用的石蜡熔点在56℃(三道),***道:石蜡30 分钟;第二道:石蜡90 分钟;第三道:石蜡,90 分钟。浸蜡温度控制在56~58℃左右。(***道也可用硬脂酸石蜡1:3混合浸蜡,不仅可软化组织,特别适用于比较韧、硬的组织,而且由于硬脂酸是弱酸性的,对细胞核有媒染作用,核浆比鲜明,但容易脱片;
时对疏松组织容易散片)。有条件的可以每天打开***道石蜡的盖子,让二甲苯挥发。浸蜡所用的石蜡如有杂质尽可能过滤,以防附在组织上,造成切片刀刀口受损,或切片破碎和划痕增多。
6. 包埋
用包埋剂来支持组织的过程称包埋。***常用的是石蜡包埋法。包埋的关键一是平整,二是方位。要求在包埋时,应采用镊子轻压组织块拱起部份,使之平贴于底部,通常采用组织的***大面包埋。囊壁、管腔组织应竖直包埋。小块多颗组织,应尽量放在一起,并保证在一个平面上。修去两边的余蜡 (所谓的两边,指切片时与切片刀垂直的两侧)。包埋时还应注意有无缝线,纸絮,如有一定要去除。胃黏膜活检标本,不能按一般的规律取***大包埋面,应采取窄面竖起包埋。包埋的蜡更应过滤,留有杂质的石蜡,容易造成污染或刀口受损。蜡的熔点应在56~58℃之间选择,不提倡在冬天使用软蜡。因为用软蜡包埋的蜡块,到了夏天,会粘在一起,不利于资料的保存,而且即使在冬天,用硬蜡包埋的蜡块也比用软蜡包埋的蜡块要好切。
7. 磨刀
要想切好一张切片,首先要有一把锋利的切片刀。磨刀是从事切片技术人员的一项***基本技术,刀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切片的质量。磨刀的手法各人不同,但都要求用力均匀,使刀口和磨刀石全面接触,两手的用力点应在刀口上,而不是在刀背上。切片刀应用一次磨一次,每次仅需10~15分钟,过长时间的磨刀,容易把已经磨出的锋刃磨掉,检查切片刀是否锋利,用手试摸刀口的方法并不十分科学,不仅不能证明切片刀是否真正锋利,而且容易损害刀口,***简单的办法是每次磨好后拿一个蜡块试切一下。每次磨好刀后,应将磨刀石用盖子盖好,以防灰尘掉在磨刀石上,用有灰的磨刀石磨刀,会使切片刀产生许多细小的缺口。现在很多单位都买了磨刀机,磨刀机用来开刀锋和磨缺口的确不错,但由于磨刀的角度和时间不易精确掌握,故效果并不理想。根据我们的经验,真正的锋刃很难用机器磨出来。一次性刀片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如用一次性刀片,必须及时更换刀口。一个刀口切小标本不应超过20~25 只蜡块,切大标本不应超过10~15只蜡块。
8. 切片
切片的***步必需粗切。粗切的厚度大约在50~100微米左右,质地较硬的组织或较小的组织应再薄一些,粗切致组织全部暴露后,才进行细切。细切至组织块表面均匀一致,无白点后,再把切的蜡片放入温水中。切片时要求用力均匀、柔和,摇速不易过快或过慢。过快会导致切片厚薄不均,机器磨损;过慢会使切片增厚。切片厚度一般为3~5微米。切片的要求是完整、薄、均匀。切下的片膜其大小形状应与组织块一致,切片的不完整,常会将重要病变遗漏,导致误诊、漏诊。在切片放蜡块时,应注意组织包埋的方向,组织的层次,纤维、肌肉等的走向应与切片刀平行,较难切的部分应放
在上面,如皮肤的表皮,肿块的包膜,胃肠道的浆膜等,这样可以减少组织的断裂现象。操作切片机时应用力均匀,避免用力过重。对脱钙组织、骨髓,以及已知的钙化组织,应选用固定的刀口,以减少其他部位出现缺口的可能性。在使用毛笔展片时要防止笔丝进入刀口,因为每切到一根笔丝,就会增加一个缺口。切片厚度一般为4~6微米,有人认为:只要切片机刻度标着几个微米,切出来的片子就是几个微米。其实不然,当切片刀不锋利,或切片时速度不匀,或切的较慢时,切的片子都会变厚,只有在切片刀十分锋利、切片匀速的情况下,才能真正保证其厚度。下面是切片时碰到的问题的原因及可能处理的方法:(1)组织发脆:一般是脱水、透明、浸蜡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并与组织本身质地也有关,在切片时,边切边用嘴向蜡片吹气,可能会好些。(2)切片卷起,可能是刀不锋利,或刀锋在另一面,或刀角度过大,切片太厚等等。(3)蜡片弯曲:可能是刀锋不均,切片刀未磨直,切片刀与蜡块不平行。(4) 透明、浸蜡时间过长、温度过高,并与组织本身质地也有关(5)厚薄不均:可能是刀、刀座及蜡块未夹紧,组织太硬,或切片机主轴太向前,或切片机已磨损。(6)切片出现裂痕:可能是刀有缺口,石蜡内有杂质,组织内有钙化、骨片或有线结, 也可能会有棉纸纤维等。(7)切片不连片,切不下片,切片很厚,或者切片后蜡块发白,内陷:组织脱水不佳。补救办法:可先将蜡块溶解,取出组织,放入加热水浴的丙酮内(80℃),30~60 分钟,再进行透明浸蜡包埋切片,也许会好一点。
9. 展片与捞片
展片水温应在42℃至47℃之间,这主要和包埋蜡的熔点有关,水温过高,会引起组织细胞散开水温过低,切片皱摺无法摊平。包埋蜡中如有二甲苯,也会造成石蜡溶解现象。而用一次性刀片切的片子,一碰到热水,片子上的皱摺就无法再展开,这有二个方法可以解决:***、可以在切片时边切边向蜡片吹气,这样的片子就会非常平整,放到热水里就会自然展开,比较方便快捷,但这样的片子会略微厚一点;第二、在切完片子后,先把切片放在 30%酒精水溶液中,让酒精的张力自动把皱摺展开,然后再将切片移到热水,这样的片子会较薄;如酒精浓度过高,容易引起切片破碎,出现裂隙,像脂肪之类细胞间粘附性较小的组织一碰到酒精就会散开,故不能用此法。***后捞片时玻片要干净,要选择那些完整、无皱摺的切片,粘贴于玻片中1/3和下1/3 的中间。
10. 烤片和脱蜡
烤片,一般在60℃的温箱内烤片0.5~1小时左右,温度过高,会引起切片细胞收缩;时间太短(少于20 分钟),容易造成脱片。脱蜡也相当重要,如果脱蜡不干净,切片不易着色或着色不匀,所以脱蜡用的二甲苯要经常更换,一般用3道二甲苯,每500ml 液体,处理500 张切片后更换一次为宜。当室温低于18℃时,必须将切片从温箱拿出后立即放入二甲苯中脱蜡,或将二甲苯放入温箱内预热(37℃左右)脱蜡,***高不得超过60℃。然后经高浓度的酒精到低浓度的酒精洗去二甲苯,至水。
11. 染色
苏木素染色时间要根据染料的新旧、温度、切片的类型而定,一般为5-15分钟。经水略洗后,用盐酸酒精分化,分化程度必须用显微镜控制。分化水洗后,可用温水或自来水蓝化,并充分水洗 (流水冲洗5分钟以上),以防盐酸残留导致切片褪色。我们不提倡使用碱性溶液(释氨水、肥皂水等)促蓝,尽管蓝化效果很好,但从实践的结果来看,用碱性溶液促蓝的切片不能长期保存,容易褪色。***后入伊红复染(5-20秒)。HE 染色的关键在于深浅适度,对比鲜明,一般有经验的,肉眼就能判断,但偶而也会出现失误,所以用显微镜控制是***保险的方法。其关键的步骤在于苏木素染好后的分化及蓝化过程,在蓝化结束后,应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着色是否合适,核结构是否清晰,胞浆内是否有残留的苏木素等等。染色理想的切片在显微镜下应是:细胞核与细胞浆应蓝红相映,鲜艳美丽;核浆对比明显,核膜及核染色质颗粒清晰可见。
12. 脱水和封片
切片脱水应从低浓度的酒精到高浓度的酒精,80%酒精1 道,95%酒精2 道,纯酒精2 道,(正丁醇1道),二甲苯2道。浓度低的酒精比浓度高的酒精更容易脱水,但也容易使伊红退色,故脱水时间可短一点,每道3-5 分钟,纯酒精每道10分钟。为增加酒精与二甲苯的相融性,可在二甲苯前面增加一道正丁醇;石碳酸-二甲苯液也有此效,但用石碳酸时如不洗净,可引起切片退色,不利于切片久存,故不作推荐。切片经二甲苯透明后,用中性树胶封固。为增加切片的透明度,防止细胞收缩、龟裂或切片出现黑色结晶样小点。所以我们规定切片必须湿封,不得用温箱烤干或电吹风吹干后干燥封片。
在南方冬春、霉雨季节,封片时要防止口鼻呼出的气体接触到切片;在天气较潮湿的日子里,不宜一次将多张切片取出待封,以免切片“还潮”,形成透明不佳,出现云雾状水珠。脱水剂的更换也应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一般是每500ml 液体,处理500 张切片后更换一次为宜。封片树胶不能过稀,封片时树胶要均匀充满盖玻片且树胶不及外溢为佳。要将组织全部覆盖,也不能有气泡。***后,粘贴标签标签必须贴于玻片左侧,编号书写清楚,***好能打印。